特殊的连环画——样板戏连环画

2010-07-04

  我喜欢连环画,也收藏有几本“特殊的连环画”——那就是文革时期的革命样板戏连环画。
  
  我8岁那年拥有的《白毛女》,便是样板戏连环画的一种。后来,小叔给我的电影版《杜鹃山》,有人说也应算作样板戏连环画“成员”。至于其它“成员”,则是我十年前从书摊上有意识地“回购”来的。那感觉也远不如从前那么好了。
  
  喜欢了一番小人书,对小人书也有了点认识与理解。总觉得,样板戏连环画,是在特殊的年代里,由一批特殊的艺人创造出来的一批难得的艺术珍品。
  
  说这类连环画“特殊”,大致缘于以下三点罢:
  
  一、历史背景特殊
  
  样板戏初始的背景是在1962年,江青作为当时电影局的顾问,向毛主席提出:戏剧界到处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统治舞台,希望主席允许她在文艺界发挥点特长,为党做点工作;并初步提出所谓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用革命现代戏剧占领无产阶级文艺舞台的基本构思,得到了毛主席的默许。从此江青开始对原有的许多剧本通过京剧的形式进行了移植改造。如将话剧“自有后来人”改编为《红灯记》;再如将评剧“芦荡火种”改编成《沙家浜》;又先后将《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改编为芭蕾舞剧等。
  
  1967年,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人民日报》社论和《红旗》杂志载文称:“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这八个样板戏的出现,标志着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路线的伟大胜利。”从此工农兵“高大全”的艺术形象取代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除了八个样板戏之外,文革中还出现了京剧《白毛女》、《龙江颂》、《平原作战》、《杜鹃山》、《红色娘子军》、钢琴伴唱《红灯记》、舞剧《红嫂》等等,这种创作,最终以京剧《磐石湾》而告结束。
  
  而样板戏连环画,便是在60年代末,根据“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关于普及样板戏、将样板戏在连环画这块文艺阵地上加以移植等意见,应运而生的,因而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二、表现手法特殊
  
  文革期间文艺界流行着“三突出”创作手法,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样板戏连环画可谓是这种表现手法的典型范本,其风格为连环画史上所罕见。
  
  这一时期的革命样板戏连环画的构图、人物造型均按照当时的“三突出”原则,严格遵循原剧设计编绘,带有—定的程式化、脸谱化。所有正面人物都光辉无比,气宇轩昂,犹如神人,他们都具有勇敢、智慧和大公无私的精神。另外,这些样板戏连环画还严格按舞台艺术移植,从形象到构图都还原于舞台,就连人物脸谱也与舞台上的相差无几,用笔干练、准确、逼真,称得上是样板戏不走样的绘画本。
  
  样板戏连环画有线描本、彩画本、国画本、电影本、舞台剧照本;从发行地方看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浙江、河北、辽宁、福建、广东、解放军等出版社都发行过,但一般人将白描绘画本以上美出的《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沙家浜》、《海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及山东人美《奇袭白虎团》七本视为正本。
  
  三、创作群体特殊
  
  样板戏是“文革”期间的特殊艺术形式,影响了当时中国的亿万观众。为了达到宣传的效果,许多著名的连环画家在“牛棚”里接到“指示”,被集中起来,冠以革命委员会集体创作组的名义,隐身埋名为“样板戏”搞连环画创作。这些正值盛年的画家,都是被迫忍痛搁笔的,重回画桌前,积蓄已久的艺术能量和创作激情得到充分释放。他们以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严谨态度,逐渐开始将样板戏移植到连环画中。
  
  可以说,以单线白描为主要手法的连环画艺术,在这些连环画中得到了完美的发挥,作者的绘画技巧,艺术水平相当出色,笔调精湛,画风细腻严谨,精美流畅,一丝不苟,形象生动而准确。因而作品一面世就引起巨大轰动,销售数量难以统计。
  
  到了1973年,上美的《海港》、74年《龙江颂》,在连环画册的后页上,人们才看到罗盘、戴敦邦、颜梅华等著名画家的大名。其实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等连环画都是出自顾炳鑫、戴敦邦、颜梅华、刘旦宅等著名画家之手。
  
  好在历史终归是历史。好的艺术,从来都是有生命力的。2002年,这些样板戏连环画、小人书,又重新整理为《现代戏剧连环画》“典藏本”面世,而当年创作了这些连环画却始终默默无闻的戴敦邦等著名画家们也首次拥有了署名权,领到了迟来的稿费。
  
  当年的政治产物变成了今日的商业消费,这中间蕴藏着多少时代的变迁啊。
  


 
上一篇:三十年代的连环图画小说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向日葵连环画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