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突出”原则指导下创作的连环画《龙江颂》

2010-07-20 作者:《龙江颂》连环画创作组

连环画龙江颂

  “三突出”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是文艺创作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

  
  我们开始创作连环画《龙江颂》时,由于学习不够,体会不深,创作思想简单化,没有把移植革命样板戏看作是再创作。把"不走样",简单理解为"机械照搬"。因此,创作中,只求与舞台形象"形似",不求"神似",从形象到构图都没有很好的加工处理,结果,很多画面英雄人物不突出,影响了革命样板戏的感染力。
  
  后来我们通过"三突出"创作原则的学习,又选择了几个画面,运用中国绘画技法,在反复加工成彩色画页的实践过程中,才逐步对这一无产阶级文艺创作原则有了些理解。我们的体会是:
  
  在画面中力求恰如其分地运用特写,突出英雄人物的革命激情。例如:《承担重任》一场,江水英带着县委的决定,"担重任乘东风急回村上"的一个画面。最初,我们采用了远景构图,画了油绿的麦田,滚滚的江水,苍翠的山峦,成片的苇丛。江水英撑船远远而来。当时,我们以为这样处理,富有"诗情画意";能体现社会主义农村的新面貌,容易"讨好"。但完稿后,却成了一幅风景画,江水英的形象极不突出。经过反复推敲,又画了江水英大半身特写,并留出一定的空间画天空,把麦、芦、江、山尽量向地平线"推",作为英雄人物出场的点缀。这样构图,既能较充分地刻画江水英的面部表情,又能使英雄豪放、宽广的胸怀得到舒展。
  
  运用透视、色彩的变化,突出英雄人物。《窑场斗争》一场,初稿视平线较高,正反面人物对比不强烈,构图松散,缺乏战斗气氛。后来,我们降低了视平线,加强了画面"近大远小"的强烈透视感。把反面人物黄国忠推到画面后侧,以揭露暗藏敌人的恐慌和虚弱。构图的中心,用来塑造江水英的高大形象,努力表现她明察秋毫的高度革命警惕性和压倒敌人的气势。在色彩上,也采用对比手法:用冷、暗色勾画敌人的阴险和丑恶的本性,用明朗的色调刻画江水英的光明正大。造型、构图、色彩等明显的对比,形成画面的强烈冲突,使画面人物起了陪衬主要英雄人物的作用。
  
  正确处理正面人物和主要英雄人物的关系。《后山访旱》一幅,开始我们根据“戏”的多少确定构图。盼水妈唱词多,我们便把她与江水英画成“唱”和“听”的关系,把盼水妈的动作画得很大,结果削弱了江水英的形象。通过学习,我们又重新选择画面,进行构思,选取了我们认为在这场戏中最能揭示江水英崇高精神境界的一个镜头:江水英激情洋溢地说:“盼水妈,今天,有毛主席、共产党领导,您的心愿一定能实现”。设计了这样的造型:江水英右臂有力抬起,目光远眺,心情激动,以表现她对毛主席、对党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和胸怀全局的革命风格;盼水妈身体半侧,幸福地微笑,动作和表情与江水英既呼应、协调,又起烘托作用,主次较为分明。(本文摘自1973年美术资料)

  


 
上一篇:连环画的前世今生
下一篇:《智取威虎山》连环画的艺术价值

Copyright © 向日葵连环画 All rights reserved.